近日,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集体退车维权行动,将这家以“互联网思维”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推入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。
就在几日前,雷军还在发微博,坦言:“过去1个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间”。
从“年轻人的第一台车”到“年轻人的第一次维权”,小米汽车的信任泡沫正被戳破,而这场危机的根源,正是其营销话术与实际产品力的巨大落差。
雷军凭借在手机领域积累的声誉和粉丝基础,为小米汽车的诞生吸引了大量目光。然而,近期小米汽车却陷入了严重的危机,车主集体要求退车退钱,让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事情的导火索是小米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问题。官方将这个价值 4.2 万元的选装件宣传为具有 “赛道级散热设计”,宣称能够 “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%”,还 “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”。但车主们拿到车后实测发现,风道根本没办法形成有效气流。B 站 up 主 @汤姆的混乱空间发布的实测视频显示,用家用鼓风机测试时,前舱盖开孔处的纸巾纹丝不动。
而且,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并无二致,既未连接刹车系统散热,也没有增加车辆下压力。甚至,官网之前宣称的 “双风道导向轮毂散热” 描述也被悄然删除,改口称该部件 “主要服务于造型需求”。这一系列操作,让车主们感觉自己花高价买了一个仅仅具有装饰作用的部件,遭受了严重的欺诈。
与此同时,小米 SU7 Ultra 的动力性能问题也让车主们大为光火。今年 2 月 27 日,小米 SU7 Ultra 正式对外发布,售价 52.99 万元。彼时,小米汽车方面表示,小米 SU7 Ultra 搭载小米超级三电机系统,拥有 1548 匹的最大马力,最高时速 350 公里 / 小时,打造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。然而,在 5 月 1 日的 OTA 升级中,车辆原本宣传的 1548 马力上限功率被限制至 900 马力,而解锁满血性能的条件竟然是要在全国 8 条指定赛道完成官方圈速考核,例如在浙赛需跑进 1 分 46 秒内。
这样的解锁条件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关键是,这一限制在购车合同中并未提前告知车主,这无疑让车主们感觉自己花钱买了一辆性能被 “” 的半成品车。有车主连续多次挑战浙赛,却始终没有办法达到解锁标准,愤怒之情溢于言表。
车辆本身的质量上的问题也在此时集中爆发。据新闻媒体报道,安徽一位车主的新车仅仅行驶了 39 公里,就因为驱动系统故障而抛锚,最后售后只能直接退车;苏州的 “首提车主” 周艾伦,车辆在隔天就出现电机异响,拆开后发现轴承存在裂痕。这些质量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车主对小米汽车的信任,也让小米汽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大幅跳水,SU7 Ultra 的准新车折价超过 3 万元,车主们自嘲开的不是车,而是 “贬值计算器”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小米汽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较低水平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小米汽车质量的担忧。
面对如此多的问题,小米汽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平息车主的怒火。对于碳纤维前舱盖问题,小米给出的补偿方案是,未交付订单可改配普通铝制舱盖,而已选装用户则赠送 2 万积分(约合 2000 元)。但这样的补偿方案与 4.2 万元的选装价格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,根本没办法弥补车主的损失。而且,改配铝制舱盖要重新排队等待 30 - 40 周,如此长的等待周期,让车主们难以接受。对于动力性能限制问题,小米虽然暂停了相关更新,并承诺在 4 - 8 周内解决,但车主们的信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,他们不再愿意轻易相信小米的承诺,冲突愈演愈烈。
众多车主对小米汽车的不满情绪逐渐汇聚,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的集体维权行动。超过 300 名准车主组建了维权群,并签署联名信,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,要求小米 “无损退车”,甚至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主张 “退一赔三”。在社会化媒体时代,车主们的维权行动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,他们发布的实测视频、维权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头部汽车博主的参与更是让事件不断发酵,形成了 “车主维权 - 舆论关注 - 品牌承压” 的恶性循环。
小米汽车陷入如今的困境,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。从产品宣传角度来看,小米汽车存在过度夸大、信息不透明的问题。在宣传产品时,对一些核心部件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宣传,却没有在合同中明确相关限制和条件,导致车主在购买后心理预期与实际体验产生了巨大落差。从质量把控方面来说,小米作为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势力,在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控上可能还存在不足。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的驱动系统故障、电机异响等质量上的问题,反映出其在生产环节可能没做到足够的严谨和规范。此外,在面对危机时,小米汽车的公关和应对策略也存在失误。其给出的补偿方案缺乏诚意,没有站在车主的角度考虑问题,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营销先行,技术滞后:小米将手机行业的“参数内卷”移植至汽车领域,用“1548匹马力”“纽北调校底盘”等概念吸引流量,却忽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。例如,碳纤维前舱盖实际减重仅1.3公斤,每克成本高达32元,性能提升却为零 。
用户沟通失效与“霸道逻辑”:小米通过OTA更新单方面限制性能,未提前告知用户,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“功能变更需明示”的规定。这种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”的做法,暴露了互联网公司对汽车产品责任的认知不足。
品控与安全隐忧:除宣传争议外,小米SU7还被曝出刹车失灵、故障误报等质量上的问题。某汽车质量网2025年第一季度榜单中,SU7以239分垫底,被贴上“质量最差纯电车”标签 10。安全问题的频发,进一步加剧用户信任崩塌。
有业内律师指出,若证实小米明知功能缺失仍宣传性能提升,则构成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欺诈行为,车主可主张 “退一赔三”。但对于 “表达不清晰” 与 “故意误导” 的界限,法律界存在分歧。付建强调,维权成功需法院结合双方证据判定,例如宣传截图、测试视频、第三方检验测试报告等。
对于雷军而言,小米汽车的这场危机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小米品牌一直以来强调 “性价比” 和 “用户至上”,但此次事件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遭受了重创。5 月 12 日上午,港股小米集团盘中跳水,股价最低跌至 48.5 港元 / 股,跌近 5.6%,此后虽有所回升,但仍收跌 1.46%,报 50.6 港元 / 股。
市场认为,此次股价异动的直接诱因是多名小米 Ultra 车主的退订风波。若无法妥善解决车主的问题,重新赢得车主和消费的人的信任,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。而且,这一事件还可能对小米集团的整体战略产生影响,毕竟小米在汽车业务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。如何化解这场危机,将是雷军和小米汽车团队接下来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
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,本质是网络思维与汽车工业规律的冲突。当“颠覆者”人设崩塌,用户发现光鲜参数背后是品控漏洞与信任透支,所谓的“科技平权”便成了空中楼阁。
这场风波或许正是智能汽车行业回归理性的转折点。当消费者学会用放大镜审视每一句宣传语时,车企的“PPT造车”时代该终结了。
对此,您怎么看?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、理性发布高见。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,可获得投行圈子限量款商务背包一个。
我正在「投行圈子」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,你⼀起来吧?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女孩天生心脏长在体外,医生预言每活一天都是奇迹 现状令人唏嘘
小孩从小吃甜粽子,第一次尝咸肉粽的反应。 #哈喽老弟 #谁还不是个大sai迷 #假笑男孩 #闭上眼睛全都是你
ProArt 创 16 2025 体验:14.9mm 薄款身材下的“创作辅助大神”